土葬在台灣:傳統、流程與法規一次看懂

土葬是台灣最古老且具代表性的喪葬方式之一,源自「入土為安」的文化觀念。傳統社會認為,遺體歸還大地,才能庇蔭子孫、靈魂安息。土葬儀式隆重,涵蓋風水、擇地、祭拜等多重層面,是台灣漢人與原住民族群重要的生命禮俗。

土葬的傳統流程

擇地擇日

家屬會請地理師(風水師)選定吉地與吉時,講究「風水寶地」庇佑後代。

出殯與安葬

靈車與家屬抵達墓地,由法師、地理師或長輩主持儀式。家屬於墓座擺供品,誦經、祭拜后土土地公,祈求安息。

下葬程序

抬棺人員將棺木放入墓穴,家屬依習俗轉身迴避,地理師定位,法師引導家屬佩土,覆蓋棺木後再蓋上七星板、蓮花被等,並灑雄黃粉防腐。

誦經迴向與除孝

法師誦經、化金銀紙錢,家屬除孝服,發五穀子、丁錢象徵圓滿。

儀式圓滿

法師帶領家屬繞棺穴三圈,完成後由工作人員協助家屬休息與後續確認。

土葬後的撿骨與遷葬

台灣漢人傳統有「撿骨」習俗,通常於土葬6年後進行。家屬會舉行祭拜,將骨骸取出清理、曬乾(洗骨、曬骨),再進行火化,最後將骨灰裝甕晉塔,或重新選地安葬。這一過程象徵對祖先的再次尊重與安頓。

土葬的法規與限制

法源依據:《墳墓設置管理條例》

設置規範:土葬必須於合法公墓或經主管機關核准的私人墓地進行,不得隨意佔用土地。

墓地要求:公墓需有對外通道、排水、衛生設施,墓基面積不得超過16平方公尺,棺木埋深至少70公分(傳染病者1.2公尺),墓頂高不得超過地面1.5公尺。

申請流程:須備妥死亡證明、除戶謄本等文件,向主管機關申請埋葬許可證。

管理與遷葬:墓地如妨礙公共利益、都市發展等,主管機關可公告遷葬,並依法代為安置或火化。

現代土葬現況與趨勢

土葬大幅減少:隨著都市化、土地有限,政府自1970年代起大力推動火化與納骨塔,2021年全台土葬僅5,752件,火化已成主流。

用地困難:公墓土地有限,許多縣市已不再開放新土葬,僅保留給原有墓主或特殊情形。

環保與社會觀念轉變:現代人多選擇火化、樹葬、花葬等環保自然葬,土葬逐漸成為少數選擇。

土葬的文化意義

慎終追遠:土葬強調慎終追遠、孝道倫理,是家族祭祖、掃墓的重要依據。

風水信仰:選擇風水寶地,期望庇蔭後代,反映台灣社會對祖先崇敬與命運觀念。

儀式傳承:土葬保留了許多傳統儀式,如撿骨、祭拜、誦經、除孝等,是台灣民間信仰與文化的縮影。

土葬在台灣歷史悠久,象徵著對生命的尊重與文化傳承。雖然現今因土地、法規與社會觀念改變,土葬已非主流,但其背後蘊含的家族情感、風水信仰和慎終追遠的精神,仍深深影響著台灣人的生命禮俗。

若有其他事項與疑問,歡迎與崧鶴生命聯繫。

崧鶴生命隨時為您著想,尊嚴服務是崧鶴生命事業最大的資產,領先業界給您最好的服務

有任何殯葬需求,歡迎來電

24小時全省免付費專線|0800-535-885

極致服務、超凡價值

崧鶴生命全省服務據點

高雄總部

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2巷5-1號

台中營業處

台中市北區錦中街108號

台北營業處

台北市板橋區萬板路460號4樓

國軍左營總醫院

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553號(往生室)

健仁醫院

高雄市楠梓區楠陽路136號

高醫岡山醫院

高雄市岡山區捷安路8號B2(往生室)